故障预警拉响警钟
2013年,华为遭遇了一则令人沮丧的消息。有消费者反映,一款在国外市场销售的定制手机,在使用了半年多后,不少用户遇到了充电后屏幕变黑的情况,随后手机就无法启动了。通过与业界同仁交流,发现使用同款电源芯片的手机普遍存在相似问题。尽管同行们无力深入探究问题的根源,这个问题似乎只能暂时搁置,但华为并未选择袖手旁观。
剖析芯片探寻根源
华为选择独立追查问题的根本原因。他们打算将烧毁严重的芯片逐层拆解,这要求具备高超的工程技术,而当时国内仅有少数几家专业实验室能够胜任,手机制造商普遍缺乏这样的技术实力。面对重重困难,华为没有退缩,而是主动寻找解决方案,努力揭示故障的真相,为后续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。
打造鹰眼消灭隐患
面对众多可能的问题,华为自2014年起着手构建“鹰眼”系统。这个系统能够对手机生产过程进行全天候的监督,确保问题在厂内得到解决,力求消费者不会买到存在故障的手机。一台台逐一检查,尽管发现问题的仅占少数,但华为的严谨态度让人感到放心。
巨额投入提升质量
华为在质量领域始终不惜成本。先前,手机的一些功能依赖人工检测,常出现失误,进而影响产品质量。为此,公司投入数亿资金研发了自动化检测设备,包括老化检测和音频检测等。这些设备的使用效果显著,极大提高了手机的整体质量,充分展现了华为对品质的不懈追求。
标准之争成本考量
偶尔,同事们会在私下里议论,华为在品质上的巨额投入是否真的有必要。他们举例说,行业里通常规定按键耐压达到一百万次,而华为却坚持做到按键损坏,远远超过了这个标准。即便是“6090”检测,虽然相当严格,但仍有部分故障无法被发现。许多人都不明白华为为何要这么做,超出了行业常规。
质量为先用户至上
华为坚信,阻止问题手机流入市场,确保消费者不遭遇故障,这是最基本的要求。华为每年出货量高达数亿部,若按常规质量标准,即便故障率低至十万分之一,也会影响到上万名消费者,这种情况华为绝不能容忍。因此,华为主动提升产品质量标准,成功实现了消费者、华为自身以及供应商的共赢局面。
大家对华为在品质上不计代价的执着,对其品牌未来发展的长远效果有何看法?不妨在评论区发表意见,同时别忘了点赞及转发这篇文章。